外观
教育知识与能力【学习笔记7】
2021-10-30
简答题
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
-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: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水平 ①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 生产力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 生产力制约教学内容、方法、组织形式和手段
-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:经济功能 ①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③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
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
- 原因 ①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、有计划、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②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,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、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、系统和深刻
- 表现 ①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 学校教育,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 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
劳动技术教育
- 任务:情感、态度、习惯
- 表现 ① 通过校办工厂(或车间)和农场(或实验园地)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② 通过参观校外的工厂、农场或农村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③ 通过服务性劳动,尤其是社会公益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
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
- 课程计划: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,由国家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
- 课程标准:课程计划的具体化,是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
- 教材: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,包括教科书、讲义、参考书等
启发性原则
- 含义: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,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,引导他们独立思考,积极探索,生动活泼地学习,自觉掌握科学知识,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
- 要求: ① 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,调动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 ②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,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 让学生动手实践,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 发扬民主教学
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①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② 分量适宜,难度适度 ③ 要求明确,规定完成时间 ④ 作业反馈清晰及时
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①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②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③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④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里状态 ⑤ 是学生能分析自己在主义方面的优缺点,发扬优点,克服缺点
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① 问题情境 ② 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③ 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 ④ 原型启发 ⑤ 情绪与动机 智力水平、性格特征、认知风格、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
有意义学习
- 实质: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(内在的)和实质性(非字面)的联系
- 条件: ① 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 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,以便于新知识进行联系
学习动机
- 培养学习动机 ①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,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② 重视立志教育,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③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,获得自我效能感 ④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
- 激发学习动机 ① 创设问题情境,实施启发式教学 ② 根据作业难度,适当控制动机水平 ③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,妥善进行奖惩 ④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,促使学生继续努力
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① 生物遗传因素 ② 社会文化因素 ③ 家庭教养方式 ④ 学校教育因素 ⑤ 个人主观因素
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① 精选教材 ②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④ 教授学习策略,提高迁移意识性
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①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 ②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③ 结合班级、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④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⑤ 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⑥ 小组辅导
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① 有效的说服 ② 树立良好的榜样 ③ 利用群体约定 ④ 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⑤ 价值变细 ⑥ 角色扮演 ⑦ 小组道德讨论
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、情、意、行互动发挥在那的过程 ②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,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③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④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、反复、逐步提高的过程
中学德育的途径 ①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② 社会实践活动 ③ 课外活动 ④ 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⑤ 班会、校会、周会、晨会 ⑥ 班主任工作
贯彻疏导性原则的要求 ① 讲明道理,疏导思想 ② 因势利导,循循善诱 ③ 以表扬激励为主,坚持正面教育
贯彻榜样示范法的基本要求 ① 选好学习榜样。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。我们应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,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,获得前进的明确方向和巨大动力。 ② 激起学生对榜样的仰慕之情。要使榜样能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,推动他们前进,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榜样。 ③ 以电脑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,提高修养。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、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,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为和习惯,逐步巩固、加深这种情感。
教师的认知特征
- 知识结构 ① 本体性:学科知识 ② 条件性:教育理论 ③ 实践性:经验 ④ 文化性
- 能力结构 ① 教学认知:备课 ② 教学设计:写教案 ③ 教学操作:实践 ④ 教学监控:调节
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① 观摩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② 开展微格教学 ③ 进行专门训练 ④ 反思教学经验